2025-08-20 星期三

寻找两弹试验“河南勇士”十年前的报道被收藏

来源:大河网 编辑:吴海东

2006年8月25日大河报刊发的《河南勇士徐虹,你在哪里?》被酒泉展览馆收藏

编者按

有一种刷屏,叫“河南骄傲”;有一种情愫,叫中原人的航天情。

中国的航天事业,绕不开大河南。你知道的中国首名女航天员刘洋和即将执行史上最长太空飞行的航天员陈冬,都是河南人。不过,河南与我国航天事业的结缘,从上个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首批建设者、两弹试验的亲历者……都少不了河南人的身影。就连“天宫食谱”,也有咱家乡的多种佳肴。

作为河南文化名片的大河报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有着不解之缘。

□记者侯梦菲文王世伟摄影

本报讯“神十一”飞行员,河南的!航天员头盔面窗,河南造……河南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也有着诸多渊源。大河报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就有一段不得不说的“十年”故事。

一通电话,架起大河和酒泉情缘

时针拨回到十年前。2006年8月24日,大河报新闻热线平台转来的一条线索,引起了当时的值班记者路红的兴趣。拿到联系方式后,她与对方取得联系。“我们在寻找当年两弹试验的亲历者,特别是七勇士之一的河南人徐虹……”电话那端,传来“委托人”焦急的声音。

大河报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故事,从这个电话开始。

这通求助电话,是从甘肃打过来的。路红回忆道,电话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广播电视局局长聂少勇讲明了寻找徐虹的原因。为纪念两弹试验成功40周年,发射中心计划举办一系列的纪念活动,“特别希望能找到当年的亲历者,尤其是当年七勇士之一的徐虹”。

据介绍,两弹结合试验时,按照要求,基地所有人员全部撤出,只有7个人留在了被钢筋水泥封闭的地下发射控制室。地下发射控制室距发射塔只有100米左右,一旦发生意外,爆炸的威力,将使这里所有的东西都化为灰烬。试验成功后,这7人被誉为两弹试验“七勇士”,徐虹是当时的操作员。

聂少勇介绍说,由于当年基地是军事保密单位,资料有限,只有找到当事人,才能还原历史。虽然查到徐虹是河南郑州人,转业后在郑州灯泡厂工作,但工厂已经倒闭,因此才求助于大河报。

一系列报道,寻找“河南勇士”

原来,河南竟“隐藏”着这样的英雄,还有一批用生命书写航天事业的战士!当天,路红就写了稿子《河南勇士徐虹,你在哪里?》,于次日(2006年8月25日),刊发在大河报A09版上。

“报道的当天,我们就找到了徐虹。”路红说,稿件刊发后,徐虹的同事、战友、邻居,把大河报的热线“打爆”了,提供线索。

联系到徐虹后,路红立刻赶往他的家里。“当年,徐老讲述4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时,却是一脸平静。”路红说,尽管身背赫赫战功,但是由于组织纪律的要求,徐虹从没告诉过家人和朋友自己的经历。采访中发现,这种奉献和牺牲精神,其实是几代的积淀,徐虹的父亲是一位老军人,却把唯一的儿子送到最艰苦的地方当兵,“好男儿,就要上战场”。

2006年8月26日起,大河报连续刊发《两弹试验河南人立下大功“勇士徐虹”就在郑州》、《“两弹试验七勇士”之河南徐虹讲述试验“秘闻”》等系列报道,引发关注。“当时,有100多位曾参加两弹试验的老战士打来电话,共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路红说。

通过报道,酒泉发射中心顺利找到徐虹和部分河南籍的老兵。

一张报纸,被酒泉展览馆收藏

今年“十一”,一位大河报人到酒泉发射中心参观时,无意中发现大河报十年前采写的报道,被放在酒泉展览馆收藏。

路红说,大河报与酒泉发射中心的故事,始于十年前。但,这十年间,也从未间断。

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成立,是在10月;两弹试验成功,也是在10月。10月,对于曾在酒泉奋斗过的老兵,就有着别样的意义。

“每年10月,这些曾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战斗过的第一代航天老战士,都会在郑州聚一下,共忆当年艰苦岁月。”路红说,聚会的时候,天气都很冷了,但很多老战士还是从省内外赶到郑州。

路红说,大河报每年都是唯一的受邀媒体,参加报道他们的聚会。

今年,大河报再次受到了聚会的邀请,“已经定下了,10月27日在郑州相聚。”路红说,大河报还会继续参加他们的聚会,续写大河报与酒泉发射中心这群老战士的情缘。

闽ICP备11004081号-2 邮箱:200822659@qq.com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