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悄然走过40年,76岁的曾淑华仍清晰记得第一次见到刚刚经历过唐山大地震的一百多个孤儿时,内心的那种震撼和疼痛,“孩子们衣衫褴褛,眼神呆滞,最大的才十几岁,最小的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甚至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
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级的大地震将河北唐山一个工业城市夷为平地。24.2万人遇难,16.4万人重伤,4000余人成为孤儿,被视为“20世纪世界最惨烈的地震”。
为抚育唐山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河北省政府于1976年决定在石家庄建一所育红学校。育红学校设有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和幼儿园。为了安排好孩子们的生活,学校办了食堂、浴室、洗衣房、理发室、医务室、缝纫组。课外活动场所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图书室、航模室、文娱室等。
曾淑华是原育红学校教务处主任,主抓学生生活。在这个一条龙式的“服务学校”,被褥、枕头、脸盆、香皂、毛巾、梳子、头绳、猴皮筋、发卡、擦脸油,事无巨细地准备好了。而这些东西是在社区很多人的努力下连夜赶制、备齐的。
“那时候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每个人无怨无悔地为未曾谋面的唐山‘亲人’努力着,每个孤儿都是自己的孩子。”曾淑华说。
“是一场大地震让我和陌生的唐山有了一辈子的情缘。”1976年,时年27岁的刘曙光在唐山大地震后,将9个月大的女儿托付给父母照顾,自己来到育红学校担任教师。她看到送来的孤儿里一名跟自己孩子年龄相仿的婴儿只能靠饼干充饥,她抱起孩子就用自己的奶水哺育。很久没喝到人乳的孤儿那天几乎将刘曙光的奶水“吸干”,回到家后的刘曙光却没有奶水给自己的女儿。
1977年,唐山大地震后一周年,刘曙光送这些孤儿到唐山过暑假。当她踏上唐山市的凤凰山,极目远眺,这座城市仍满目疮痍,遍地都是简易房。那一刻,她更加心疼育红学校里的“儿女们”,更加理解为什么很多孩子对人生心灰意冷。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她告诉孩子们和自己:“要学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