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的104路公交系列报道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
近日,河南商报持续关注了“104路公交排队现象”,引发市民热议的同时,也吸引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为什么104路公交能十几年如一日地排队?为什么我们对这种排队是如此赞赏和期待?这对郑州来说意味着什么?曾经有人说过中国人没有排队的习惯,是这样吗?
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樊红敏,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评价】
104路排队现象
成了具有约束力的“文化”
每个坐过104路公交车的人,都有一种感觉:如果上车时没有排队,就会觉得“不好意思”。
可是,哪怕是同一个人,在坐其他线路的公交车时,或者是乘坐火车时,可能就不排队了,尽管他内心也很渴望排队,但是他还是会随着拥挤的人群一起往里挤。
那么,为什么单单是104路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樊红敏:
104路公交排队,已经形成了一种城市文化。
我在台湾的时候,曾经看过幼儿园的孩子洗手。每一步每一式都仔细认真,严格按照程序。我突然意识到:在学校时从来没人这样教过我洗手。
我们的社会,经常忽视在细枝末节上下工夫。长期以来,我们提倡革命和发展,并不认为这些细微的事情有什么用。
但是,所谓社会的文明素质,不是粗糙和激进,正是洗手排队这样的细枝末节。文明素养和社会秩序,要靠每个人在行为细节当中的文化支撑,这种文化在西方叫“集体无意识”,你在这种文化当中,也会自觉认同。而你在粗糙的文化环境中,随地扔垃圾、随地吐痰,你觉得没什么。这一切的差别和教养,从小时候的家庭、学校就开始了。
104路为什么能做到长期排队?一旦形成了一种文化,就有很强大的作用,可以规范人的行为,就算有的人在其他地方不排队,在这儿也会自觉排队的。
如果你坐过104路公交车,你到了其他地方会期待排队,会更渴望这种有秩序的文化,尽管你来得晚,但是你不着急,可以不紧不慢,很舒服地到车上去。
如果是一个不排队的环境,尽管你可能是第一个去的,但是依旧会焦虑、紧张、担心,尽管你知道排队好,但是当大家都挤的时候,你也要经历这种不文明的过程,你个人的行为容易受到公共行为的影响。我们在任何一个点上,都可能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分析】
从不排队到排队
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经阶段
乘坐公交车不排队,可能是为了争个位置,怕挤不上车,可是飞机上人人有座,为啥还要挤?好吧,就算是为了抢个行李舱的位置,那么下飞机的时候,为啥还有人着急,早早就站到了走廊里?
关于“全民排队”,我们也提倡过很多次,但最终不了了之。有人说,中国人经历过太多的不安定,面临资源匮乏,只能通过争抢来获得属于自己的资源,久而久之,不排队就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有人说,这已经成了一种“基因”。
樊红敏:
仓廪实而知礼节。从一定程度上说,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确实密不可分。资源越匮乏,越会导致“反人性”的行为。比如历史上一些朝代的末期,发生饥荒,就容易出现流民的暴力事件。
不过,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该“知礼节”的地步了,当我们不会因为饿肚子失去尊严,这时候,文明素养更多体现了人性化的东西, 你肯定想追求一种更有品位和尊严的生活,更柔性的体贴和细腻的关怀。
从现状来看,我们的GDP和一些国家差得并不大,尤其在一线城市,物质上可能已经很充裕了,但是文明素养却差了一大截。在不需要争抢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挤?一个就是行为心理和行为文化,我害怕我挤不上去,我每次上火车,都要跑得很快,匆匆忙忙,坐到位置上才算安心,生怕坐不上车。
一个是从众心理,你一开门,看见人都往那边跑,你来不及问,也会跟着往那边跑。我们形成了这种心理,我们没有把体贴别人作为最优先的,没有认为不按照秩序是可耻的。
说中国人有不讲秩序的“基因”,其实并不对。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对礼仪的要求并不比西方少,过去约束很厉害,整个礼制的核心部分就是对人的约束。但是在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传统丢掉了很多,新的社会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可能一定程度失范了。
这并不是不能改变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文明水平也是逐步提高。社会转型期都有这个过程,我们需要迈出更大的步伐,需要更多的引领,我对年轻人很有信心,这是社会转型的必经过程。
【观点】
虽然人人向往
但文明需要每一小步的引领
104路排队现象引发全城点赞,这其实说明,我们对排队这种体现社会公共素养的行为,是非常欣赏和向往的。
这一现象对于郑州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都很期待,有一天我们真正做到把这种现象视为平常,而不是新闻。
樊红敏:
这种本应正常的行为成了“稀缺品”,说明社会组织发育并不完善。
我在参观台湾的志愿者组织时发现,60多岁老头老太太都是志愿者,他们都把参加社会活动当成乐趣。
我们身边的老年人呢?不少可能就是带带孙子、搓搓麻将,当然也不全是他们的问题,社会也没有给他们提供服务的通道,让他们做志愿活动。一个成熟的社会,必然是自我秩序和运行非常发达。
而在我们国家,政府和社会的界限感非常不明确。
可以说,104路公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承担了这种社会主体的作用,自我秩序非常良好,这符合了人们的期待。
公共行为是需要引领的,需要每个人参与。就像我们关注环保问题,就很希望先让某些大学、中学、社区,在环保上采取一些行动,比如垃圾分类等,在任何时候,文明素养和行为必然要靠引领。
你不要想着无法改变社会,从自己做起,当前我们的公共组织,也该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引领社会文明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在这方面,104路起到了这样的引领作用。
104路现象存在的价值,并不仅仅是排队,而是通过这样的行为,让更多的市民和社会机构关注社会文明素养,了解到郑州是具备这样的土壤的。